黨報記者回安徽省樅陽縣老家過年,所見所聞有“三變三不變”,一是土屋變洋樓,居住條件從商務中心差到好,但是居住環境沒咋變;二是日子由苦變甜,但是農業仍然不賺錢;三是農民的物質生活越變越好,但是精神生活卻有點空虛,沒怎麼變。(2月5日《人民日報》)
  應當說,這“三變三不變”歸納概括得好,很有代表性。只要你是從農村出來的,春節回老家看看,對此很容易引起共鳴。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,農村的“三變”有目共睹,令人自豪。草房土坯房沒了關鍵字,磚瓦房樓房取而代之。屋內擺設跟城裡人差不多,電視沙發空調冰箱一應俱全。不愁吃不愁穿,有餘糧有閑錢。物質生活跟以前比,確有天壤之別。
  但是,農村“三不變”也是堅硬的現實,令人褐藻糖膠憂慮。
  先說居住環境。不光每家洗菜、洗碗、洗衣的污水隨便排,生蠅引蟲,到了雨天,深一腳淺一腳全是泥,還有視野所及,樹木樹種單一,清一色楊樹一統天下,雜樹稀少,自生自滅。關鍵是,住在水泥房子里,院子里不能生長樹木,村落里鬱郁蔥蔥的景色一去不復返。嚴冬最能暴露生活環境的質量,村頭河邊,垃圾多了,河水臟了,家裡的飲水機宿霧也在證明環境變糟糕了。
  再說農業仍然不賺錢。我們是一個農業大國,農業興旺國家就會富強。但usb是,幾十年了,農民不願種地,這種局面始終沒有改變。農民擔憂打不動工了回來怎麼辦?這種擔憂已經變成現實,第一代農民工已經回鄉,他們已成五六十歲的老人,他們飽經滄桑的印跡已經警示我們,種地不賺錢的結局,就會像他們的生活一樣,打工回來,要不了多久,依然會一貧如洗。第一產業不發達,其他產業就沒有堅實的基礎,這種常識必須牢記。我們大意不得,麻痹不得。
  更何況,18億畝的耕地紅線正被工業項目不斷突破。且不說那些已經或者正在上馬的產業集聚區,單是村頭以各種名義圈占的耕地就已經觸目驚心。這些被圈占的耕地要麼被撂荒,要麼豎起煙囪污染環境,反正沒人願意耕種。——不知道國土資源部的衛星監測到沒?又跟農業部進行會商沒?這麼大的輿情,高層是在熟視無睹嗎?
  最後說說精神生活沒變。大年初一,每家每戶相互拜完年,不是打麻將就是打撲克,不像城裡有圖書館、籃球場、文化廣場,以前還有舞龍舞獅,現在沒了,到了晚上,只能在家看電視。這種沒變其實也是變了,變得更加空虛更加無聊。農民家裡,書籍依然稀少,筆和本難覓蹤跡。看電視打牌是主要娛樂方式。農民的精神面貌沒有改變。相比之下,透過電視鏡頭,韓國和日本的農民是啥樣,就能明白我們身邊的農民有啥問題了。
  農村有“三變”,這是我們的福;但是農村也有“三不變”,這是重要的輿情。由“三不變”我們想到,土地是金,但離不開辛勤耕耘,如果任由種地不賺錢繼續下去,那麼遲早有一天工業化也好,城鎮化也罷,終究會轟然坍塌,這枚苦果難以吞噬。我們不是有著美麗的中國夢嗎?誰敢說農民不願種地會讓我們美夢成真?
  文/朱永傑  (原標題:農村“三不變”是種怎樣的輿情?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tvdyvbgufdxme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